當春風拂過松遼平原腹地,梨樹縣廣袤的黑土地上,一場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春耕戰役正全面展開。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,梨樹縣圍繞“良法、良種、良機”三大核心要素,以科技賦能、創新驅動為抓手,在備春耕工作中交出了一份現代農業發展的全新答卷。 良法先行,科技賦能農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的核心,是讓技術真正成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。梨樹縣以十萬畝示范片建設為試驗田,展開了一場“技術賦能與管理升級”的雙重突破。 當“耕地中的大熊貓”遭遇退化危機,梨樹選擇用科學手段重塑生態平衡。秸稈還田與免耕播種的“組合拳”,不僅是對傳統翻耕模式的顛覆,更暗含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哲學——以自然之力修復自然。這種“減法耕作”看似降低人力投入,實則通過增強土壤碳匯能力,為糧食穩產筑牢生態基底。 示范片建設是什么?這絕非是簡單的技術堆砌,而是通過“五良配套”(良田、良種、良機、良法、良制)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高效集成。農業專家團隊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農民“聽得懂、用得上”的操作規程,讓分散的農戶在統一技術框架下形成生產合力。這種“專家+基層+農戶”的傳導機制,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“各自為戰”的格局。 良種保障,優質種源助力豐收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,而梨樹縣的種業革新,展現了一條從實驗室到田間的全產業鏈突圍路徑。在吉林省富民種業的生產線上,國產設備與進口機械的“混搭”,恰是中國種業升級的縮影。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,企業在剝絨、包衣等關鍵環節突破“卡脖子”技術,不斷提升種子芽率。這種“微創新”積累的質變,正在重塑本土種業的國際競爭力。 “抗病”“耐密”“宜機收”是富民系列玉米種的核心標簽,這背后是對市場需求的前瞻洞察。當傳統高產品種難以應對極端氣候挑戰時,企業通過建立“研發-反饋-迭代”閉環,將農戶的痛點轉化為育種方向。這種以應用場景定義科研目標的模式,讓實驗室里的基因編輯真正服務于田間抗逆需求。 富民種業不僅在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,還打破了“一賣了之”的傳統,構建“種子+技術+服務”的生態體系。從選種建議到生長監測,企業通過數字化平臺將服務延伸到種植全周期。這種“產品即服務”的轉型,不僅增強了用戶黏性,更在糧食主產區形成了技術擴散的“毛細血管網”。 良機添翼,先進農機提升效率 先進的農業機械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保障。在梨樹縣的各大合作社中,大型拖拉機、聯合播種機等現代化農機具隨處可見,成為春耕生產的主力軍。 如何讓農民從“會種地”到“慧種地”?農機檢修培訓必不可少。技術人員通過詳細講解農機具的操作方法、安全注意事項和日常維護保養等知識,不僅讓農戶們學會了如何操作新農機,也讓這些先進農機更好地服務于春耕生產,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。 一場培訓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進階。當農民從操作者轉變為管理者,當“憑經驗”轉向“看數據”,農業生產的標準化、精細化水平得以質變。這種轉變,正是破解“增產不增收”難題的的關鍵所在。 沃野之上追逐豐收夢想,科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航向。當良法激活土地潛力、良種突破增長邊界、良機重構生產效率,一場以科技為內核的農業革命正在梨樹大地上悄然生長。這不僅是生產力的升級,更是農業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——在這里,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的勞動者,而是現代農業生態的共建者和共享者。 初審:侯春強 復審:石巍 終審:曹夢南 |